1. 满月与中元节今日配资
七月十五作为庆祝节日,最早可追溯于夏代甚至远古的月亮崇拜,具体到社会活动层面,则为满月之时举行的“跳月”庆典。
三元(上元·中元·下元)是农历年中的三个道教祭神节日,源于道教对天、地、水三官的信仰。正月十五为上元节(天官赐福)、七月十五为中元节(地官赦罪)、十月十五为下元节(水官解厄),合称“三元节”。
中元节因“地官赦罪”传说被视为阴气最重之日,满月强化了阴阳平衡的冲突感。
2.秋收与中元节
随着儒家等思想发展,七月十五开始与迎四时之气、祭四时神和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接轨。
四时享唯“秋尝”是夏商周三代不改之制,其时间多为七月月半,进行祭祖、尝新、聚宴及迎拜刑杀之神等活动。
民间相信,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,所以需要祭祖。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、“事死如事生”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。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,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。
3.放河灯
中元节放河灯,据说是从上元节(元宵节)的张灯习俗而来。民间认为,上元是人节,中元是鬼节,人为阳,鬼为阴,陆为阳,水为阴,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,中元就是在水里了。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一般是用木、纸、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,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,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,放于水中,任其漂流,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,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。
南方河网密布,催生了放河灯仪式。闽南人选择潮汐河道,取“潮涨魂归”之意;广西壮族在灯底钻孔,使沉水时间与佛经超度时长吻合。北方因干旱少河,山西用“挂面羊”替代河灯,陕北则发展出剪纸招魂仪式。
天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